星期一, 三月 10, 2008

蓝田县辋川溶洞游



从西安到辋川溶洞最快的路就是走西蓝高速,下高速上312国道,下了国道问村民,根据村民指个大概方向,然后时刻注意马路两旁墙上刷的或者牌子上写的“溶洞”字样,跟着无数指引标记很快就能找到了。提醒一点,下了国道之后有一段路非常难走,道路高低起伏非常厉害,车子也会颠簸的非常厉害,所以在这里要用“三个非常”劝告小排量轿车或者地盘比较低的车最好不要铤而走险。昨天的出行并没有选择这条比较快捷的道路,而是选择了翻白鹿塬,过狄寨,经孟村,下塬之后又走大寨。比起前一种有高速公路的方案相比,选择这种出行路线的道路更加颠簸不平。
经过两小时车程,来到辋川溶洞大门口已经是下午五点多。停车场里只停了一辆TOYOTA霸道,除了几个买饮料的小贩外,再找不到其他的游人和工作人员。当我们正纳闷该不该进去的时候,几个人中年男人甩着手从公园里面快步走了出来,其中一个人手上拿着厚厚一叠票,我猜测这位应该就是负责售票的。上前询问之后,他告诉我们一张门票18块,坐索道15块一人次,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这趟有趣的辋川溶洞之旅就要真正开始了。
在大门口简单留影后,就开始了爬石阶,刚才往门口步行的其中一个人跟在我们后面,我们很疑惑的问他“你跟在后面上来干什么?”他淡淡的回答道,帮你们开门和开索道。我于是开始纳闷,就为了两个人开索道,怎么没看到索道上的缆车?
我们沿着盘旋的石阶向上爬了有十多分钟,终于站在了凌云洞的洞口,只见铁栏杆大门紧锁。那位工作人员把大门打开后,开启了洞里的彩色照明,然后转过身对我们讲:“你们进去转吧,按着路标走,我就不进去了……”
于是,我和老妈就在微弱的灯光下开始了对溶洞的参观,洞中的钟乳石形态各异,有人物,动物,典故,传说等等主题钟乳石群,让人目不暇给,只不过出来的时候,小小的迷路了一下,所以在里面多转了几分钟。
从洞里向外走的时候,我和老妈都感叹这里的溶洞比起柞水溶洞内容更丰富,只可惜糟糕的交通影响了这里的观光经济。
刚刚走出洞口,注意到了放在洞口左侧的几张破旧的长木凳,左思右想,就觉得有种莫名的熟悉,此时,童年的回忆又跳了出来。我突然发现这不是我第一次来到辋川溶洞,小学春游的时候全班一起就来到过这里,并且全班男生在靠西侧的围栏前还照过相。那时候全班几乎每个同学在山下都给自己的母亲买了一支玉的“擀面杖”,大部分同学的擀面杖在回家的途中都断掉了,我是一路没睡,一直把抱在怀里,才把完整的擀面杖交到老妈手上的。只不过那时我们称这里为“蓝田溶洞”,而它最准确的称呼应该是“辋川溶洞”。
我们在洞口拍了相片,等工作人员锁好洞门,就跟随着他下石阶去坐“索道”的地方。途中边走边聊,问他为什么如此好的地方,游客却出奇的稀少。他无奈的回答我们,因为修高速路,把原来的老路也压坏了,高速公路暂时还没修好,所以现在基本上处于无路可走的尴尬时期,基本上每天没有几个游客过来,他们的工作也就是负责看着这些溶洞。更让我觉得诧异的是,他们已经有三个月没有发工资了。在回来的路上,我还了解到,负责溶洞的几个人全都属于公务员编制,拿不上工资却依然热心服务游客的公务员,也确实值得敬佩。
很快,我们到了乘索道的地方,遇到了再那里守候的另外一位工作人员。在看到所谓的“索道”之后,我有点傻眼了。不!岂是有点傻眼,是极度傻眼。哪里是索道,明显就是滑索嘛!布制的“座位”上绑在锈迹斑斑的滑轮上,让人光用看就不得不开始怀疑它的安全性。我不自觉的问了句“这玩意安全不?”,两位工作人员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八十八岁老太婆都做过……”
简短的商量之后,决定我先过去,过去之后,给后滑的老妈拍照。
一位工作人员已经坐在上面了,他先滑过去之后接我们。只见他坐在上面简单帮了腿和手,在没有绑住腰的情况下就滑了出去,等到了对面之后,又轻松的下来,看上去一切都十分轻松,安全。
我是第二个,不知道是我臀部的问题,还是滑行袋本身的问题,我总是感觉没有完全的坐在上面。经过几次调校之后,我抓紧绷带,准备出发了。
我滑出去之后的情况完全脱离我根据自己所见到的景象猜测的情况。由于我质量较大,获得的动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前半程加速体验飞翔感觉后,在后半程相对平缓的滑道上并没有发生我预想的减速状况。可能是心理因素作祟,我感觉自己加速冲向了对面的目的地,当我惊恐异常的时候,只听见对面的工作人员大喊,“把脚翘起来!把脚翘起来!”
这时候我才看清了,原来终点处的最顶端,挂着一个类似射箭标靶的海绵缓冲垫。但是根据我当下对自己速度的估计,这海绵垫厚度有限,如果我的速度没有明显降低的话,再怎么样我也非要撞上去不可。就在这个千钧一发之际,我看到了更可怕的一幕,那位在终点准备接我的工作人员嘴微张,脸上还露出了惊讶的表情。
但是人在危急时刻总还是有本能反应,我用力举起双腿,企图尽量利用海绵和腿的缓冲减速,但同时也很明白,撞击是少不了的,但是最好不要撞到头。
在工作人员的大力帮助下,结果脸还是有碰到海绵垫,好在没什么大碍,可手表就惨了,硬生生划出了三道锈痕。脚下垫个凳子,开始将固定绷带一一松开,这时候工作人员说了一句话让我郁闷很久。他说,“对面有没有告诉你怎么刹车?”我惊奇的看着他说,“没有……”他又说,“对面应该告诉你怎么刹车的,你这速度确实有点快。”我说,“算了,那你告诉我怎么刹车,用手吗?”他说,“其实用左右晃就刹车了……”我无语。坐在距地两百多米高,仅靠两根钢绳固定,高速向前冲的布袋里,然后左右晃?我想对于第一次玩这种游戏的人来说,应该没人愿意做这个尝试,大家的心态必定和我一样,宁可撞个狗吃屎,也不要晃。坚决不要!我很想问,这个方法是谁告诉你们的?或者,这个方法是谁发明的?
后来老妈也滑过来了,她滑的过程比较轻松,并且也很享受,我用相机记录下老妈快到终点时的样子,真是High!她在滑的过程中大叫了在山下等候的老爸的名字,还不停挥手和大叫。后来在回家的路上老爸说,她滑的时候山下的人都听见了,也看见了。更厉害的是,她到了这边终点之后,甚至没有碰到海绵就自动停下了……
人一定不能太胖!但是我都如此,那体重再过分一点的岂不要穿过海绵直接嵌到石头里了?莫非恰好我滑袋上的滑轮比较灵活?
有过这个刺激的经历之后,后来参观的其他景观印象都不深了,就记得去了锡水洞,请了高香。洞里的工作人员让我们把蜡烛递给他,他帮我们点燃蜡烛,我们又在蜡烛上点燃高象。拜过之后,在站在洞口探头向里望了一下,就出来了。那位工作人员,把刚才点燃的蜡烛弄灭,我们前脚出洞,他后脚就锁了锡水洞的门——原来是下班了。我们赶巧又是这个洞三八妇女节的最后一批游客。
走石阶下山,看到大门外老爸正在和一群工作人员聊的正兴,出大门与他回合,他和老妈一见面就开始争论有没有看见老妈滑索道,老妈坚持叫他名字他没回头,老爸则发誓山下所有人都听见看见她从一座山滑到另一座山的英姿了。
晚上六点三十分,告别辋川溶洞,踏上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