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忠的眷村
每次王伟忠先生出现在节目里,我都会从他的言谈中获得新的收获,譬如最新一期《康熙来了:伟忠哥的眷村菜》中,他的一句话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句话当然不是出自于那些关于他自己和“夜”之间的对话,而是在与主持人对话时不经意吐露出的——人总是伤害他最亲近的人。
第一次看到王伟忠这个名字是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片尾字幕的制作人名单里。那时我正在读高中,《我猜》被凤凰卫视安排在每周六的晚上6点种播出,班里几乎所有家里能够收到凤凰卫视的男生都会准时的收看这个节目。因为如果不收看这个节目,不记住几个主持人的笑点,等到星期一上学班里男生在聊起这个节目的时候,就必然会产生一种脱离群体的感觉。后来有机会接触越来越多来自台湾的综艺节目,才知道我们努力学习的笑点被专业的称之为“梗”,也明白了创造这些“梗”的人除了主持人外,最厉害的就要数只出现在字幕里的制作人了。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BT下载与网络电视逐渐占据了我上网的大部分时间,我也从每周观看一个节目慢慢的发展到每天都要看台湾的综艺节目,王伟忠这个名字出现在我的视野中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可是对他的关注也仅仅局限于了解,并没有到达想仔细认识他的地步,直到他上《康熙》,并将他与“眷村”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之后,情况开始转变。
从他的叙述中,我明白了眷村的来历,也知道很多关于眷村的故事。我很喜欢听他讲眷村的故事,原因是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与眷村很像,只不过他身边的人都是因为战争逃难聚在一起,而我的周围的长辈们都是五湖四海支援大西北聚在一起的。他很多小时候做过的事我也做过,他很多小时候玩的玩具我也拥有过,唯一不同的是,他偷看别家女生洗澡,可印象中我却从来没有干过。
看过他对眷村侃侃而谈,引发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一个在动荡年代成长起来的台湾外省人来说,眷村究竟意味着什么?同时,我也开始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台湾的上代人和我们这代人童年出奇的相似,是否间接说明了两岸的差距有20年?
上大学时班里有个和我一样喜欢台湾综艺节目的女生,她在看过《伟忠妈妈的眷村》后对王伟忠拆下旧门牌装在母亲新房间上的一幕特别感动。老实讲,当看到这一幕,伴着范玮琪《那些花儿》的背景音乐,我也流泪了。但是整部纪录片最令我感动的画面并不是这一幕。当王伟忠带着妻子和女儿陪着母亲站在已经拆掉的房子跟前,母亲用嘹亮的北京话指着废墟说“这是…家,这是…他们家……”时,我的内心被深深打动了。
对台湾综艺节目稍有了解的人都清楚的知道,令所有艺人和主持人毕恭毕敬的“伟忠哥”,他拥有的“眷村”情节究竟有多深。他上节目宣传与眷村主题有关的文化活动,出版了描写眷村生活的回忆书籍……现在,他的大姐的新书《伟忠姐姐的眷村菜》也即将上市。
如今,王伟忠依然继续追逐着他的眷村。我也从他的纪录片里,找到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是一个男人对父亲的追忆,对家的思念。
PS:台湾“电视鬼才”王伟忠先生旗下金星娱乐官方网站
http://www.weichunggo.com(伟忠,G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