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十一月 09, 2007

《一个都不能少》


原  名:Not One Less
译  名:一个都不能少
导  演:张艺谋
编  剧:施祥生
演  员:魏敏芝 ......魏敏芝
     张慧科 ......张慧科
     田正达 ......田村长
     高恩满 ......高老师
     孙志梅 ......孙志梅
     武万林 ......电视台台长
     付新民 ......电视台导演
类  型:剧情
片  长:102 分钟
上  映:1999年
国  家:中国
语  言:普通话
官方网站:http://www.sonypictures.com/classics/notoneless/
获奖记录:第52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一个都不能少》这部影片在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曾经组织集体观看过,看完以后,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模仿魏敏芝唱歌。现在重新看了这部电影,打从心底对张艺谋产生敬佩。
张艺谋在这部电影里全部启用了本地演员,在当时被无数人认为是为了写实。在我看来,除了写实,导演还有更多的想法。我一直有个疑问:如果我们到实地去观察,当然是本地人比演员们更真实,但如果出现在镜头里,是演员扮演的村民比较真实,还是让从没有表演经验的人出现在镜头中比较真实呢?当然是演员!导演用本地毫无表演经历的普通人担任主角,要的就是临时演员们怯场,做作,唯唯诺诺,放不开手脚的样子。这部电影拍给谁看的?连学都上不起的人会坐在电影院里看自己的故事?电影是拍给城市人看的,之所以让本地人出演,无论是观众是因为他们的笨拙发笑,还是无奈的苦笑,导演要的就是让坐在电影院的人们心底偷偷的笑声,看到这里根本不会有观众察觉到这是导演刻意安排欲扬先抑的桥段,影片后半段那个坚毅的魏敏芝会给每个发出笑声的人狠狠一巴掌。
在电影画面中,奔跑常带给人们精神上的冲击。我们看到过《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的奔跑,《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里罗素·克洛(Russell Crowe)的狂奔。当魏敏芝在汽车卷起的尘土中追赶狂奔时,我们在影片中第一次被感动。导演在此刻安排了一段村长与教练的对话来加深这种情绪——无意义的追赶在外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但爆发出的力量确实惊人的。
导演从头至尾用了同一首背景音乐,这首富有悲凉情绪的背景音乐好像在娓娓道来魏敏芝心中的那份苦衷。在半途被撵下汽车,在候车大厅用彻夜书写寻人启事,因为花光身上钱露宿街头……这首音乐都随之响起,尽管缓缓流出的音乐听起来轻柔,但其中的那份控诉和执着却慢慢坚强起来。
在查找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段介绍我不是非常赞同。这段介绍主要是说,因为影片中所有的困难都是被电视台台长的怜悯所解决,所以在当时遭到众多国内影评人的批评。我觉得抛弃电影情节发展的过程,只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这样的批评真是有些吹毛求疵。影片中出现了很多的好心人,当然也塑造了很多我们不太认同的形象,这都是正常的。把每一个好心人都看作导演树立的榜样,把每个反面角色看作是一种教训。描写社会题材影片的拍摄的目不在于故事要多么真实,而是需要通过电影,每个观众都能够体会主人公的精神,并不自觉的在影片中找到一个自己的位置。
本片具有象征意义的一个道具——粉笔——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开篇和总结的作用。从缺少粉笔,到影片最后以黑板为背景,孩子们的开心的笑脸,电影用很多时间来渲染这个道具,留下的是观众心中对故事另一面的思考——我们对待孩子,贫穷,教育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成熟导演与年青导演的最大区别在于,成熟导演可以很自然的把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放在电影中,并且不针对某些特定的人或物,毕竟电影对于观众的作用在于让观众理解和领悟一些东西,而不是单纯的教育。而很多年青导演,处女作就不能通过审查或被禁止公映,他们看起来好像信心满满的想通过电影改变一些现状,实际上影片除了节奏拖沓的流水账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激起观众共鸣的片段。他们对于社会的控诉因为表现方式的无力看起来更像是无病呻吟。在影片中处处能看到反抗的火把,可是烧伤的却总是自己。
这部电影退出戛纳电影节,却在威尼斯影展上斩获金狮,张艺谋也依靠此片再次获得了国际电影人的肯定与赞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