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七月 27, 2006

响应西安市政府号召,吃西瓜!

今年对瓜农来说绝对是一个丰收年,但是西瓜的大丰收却不能带给农民财富的大丰收。今年的风调雨顺本应是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可是从西瓜开始降价的那天起,瓜农的皱起的眉头就再也没有消除的迹象。眼看着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不是被贱价出售,就是烂在地里,农民们除了怨声载道叫苦连天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办法。
CCTV的新闻对这件事也有报道,有的农民向记者抱怨说,去年种西瓜的人少,每斤西瓜贩子来收的时候都四五毛钱一斤,于是乡里就开动员大会鼓励今年农民种西瓜,农民当然就响应号召做了,可是,今天的西瓜大丰收,西瓜的产量比去年翻了几番,可吃西瓜的人却和去年差不多,供远远大于求,西瓜的价格当然就要往下掉,每斤七分到八分的收购价,让很多农民说着说着眼睛就泛红。刨根问底,除了农民的西瓜种植没有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外,就是某些同志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不过硬导致的。农民兄弟不懂市场经济规律还有请可原,可是指导农民耕作的部门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当然这些同志不能负全部的责任,至少他们有帮助农民提高收入这个非常好的初衷。
还好我们有时刻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西安市政府农业局倡议市民多吃西瓜,帮助正处在困难中的瓜农弟兄们。倡议书还希望全市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将西瓜列为降温消暑的首选品,向干部职工多多提供。西安市政府还协同交通管理部门为瓜农运瓜开辟了“绿色通道”,什么二环之内禁摩等规定也对载瓜的农用车通通取消,市容也为卖瓜的瓜农大开绿灯。市政府还将拿出77万元对瓜农进行补助。西安市政府和西安市民要在这个夏天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瓜农”的爱心行动了。
我爸在听到这则消息后连说了三遍:“这就对了!”。或许他对于政府这个举动有赞赏之处,但是我也对这次政府的动作有自己的看法:第一,这次的号召市民吃瓜拉近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人民内部团结和整个社会的稳定;第二,西安市政府用号召而非强制手段解决这次西瓜危机,在不损害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在不引起市民反感的条件下,用情感这一手段,既赢得了城市居民的好感,又博得了农民兄弟的信任;第三,西安市政府这次对待农业问题,反应及时,判断准确,工作效率高,在市民心中树立了崭新的政府形象,提升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地位;最后,西安市政府实事求是,根据西瓜体积大,不易存放等特点,放宽对西瓜运输,销售的管理和限制,让农民弟兄获取利益最大化,尽可能减少损失,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总而言之,拥有一个这样的政府,让每位西安市民及在西安工作学习的外地人,以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们都感受到了温暖。

最近发生的另外两件事也很值得关注,我也想把它博出来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KTV唱歌要额外收版权费,也就是说,你唱的越多,交的费越多,结果遭到了上海KTV的集体抵制。唱歌本来是件消遣,唱的越多,钱出去的越快,那谁还敢去KTV放松呢?而且这版权费具体怎么收,可不是件容易确定下来的事。我可以设想出如果这个办法实行以后朋友们去唱歌的场景:包厢首先要撤掉,然后露天几百人坐在一个破旧的厂房里,围着一个34寸的大彩电,彩电前面放一个类似公交车投币箱的盒子,谁要唱,先在一边排队,轮到你之后,先冲着负责点歌的大叔大喊一声歌名,再到盒子前面投两到四元钱(Apple的音乐商店每首才0.99美元,考虑到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估计版权费不会高过这个价),然后拿起麦克风,对照字幕,开唱!
我其实是很支持收取版权费的。这样一来,唱周杰伦,陶吉吉,S.H.E等流行歌曲的人肯定会减少很多,大家都会唱老歌、革命歌曲还有戏曲片段,我一直不遗余力推广的陕北民歌一定也会在我的朋友圈中流行起来了,因为这些属于民族的精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在发展空间。
实际上,我们不必做在KTV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先行者,要不要用这种方法保障唱片公司的利益,只要参考社会经济以及娱乐事业都比我们发达的日本,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隶属于中国)以及台湾(地区,隶属于中国)就应该足够我们做判断了吧。
管他三七二十一,这个夏天先唱个过瘾再说......!

第二件事,西安的明城墙塌了。这是件让西安人痛心疾首的事情,我宁愿相信是年久失修的原因,而不是坊间传言。因为我小时候最快乐的一次春游就是游览西安城墙,到现在我都记得在城墙上观日落的美妙场景。我想每个西安人都不只是把城墙下当作是建筑和古迹,西安市民对城墙的印象绝对不仅仅是在许许多多的城门中钻来钻去而已。城墙已经变成了这个城市的标志,城墙的厚重给西安人以安全感和自豪感,城墙用他的威严维护着西安人自尊心。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西安虎家》中要把老虎的宅子安置在城墙根的原因,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住在城市里的老西安却把“进城”这个词常常挂在嘴边的原因,也许就是小学时候老师经常表扬我的“脸皮比城墙拐弯还厚”的原因吧。

最后再说一点,恳请西安市政府能不能把设在东郊的亚洲最大的垃圾填满中心给稍微处理一下?这附近是个人口密集区,这里的民众总是有抱怨一到晚上有异味,尤其是我天黑才下班的母亲,她现在也学会了生活质量这个词,没事总是套用在这上面给我用一下,我有点受不了她的唠叨,也有点受不了这个味道。虽然一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我是不住在这里的,但是这里毕竟有我的家。这点小事我也不用向《都市快报》和《西安零距离》反映了,市长热线就更用不着了。如果哪天我的博客有幸被管理这方面的有缘人士看到,话不多说,麻烦您了,谢谢。

PS:阐述一下创造这篇日志的动机:
在西安市政府发出号召的第二天,我早上六点出家门就看到农民用农用车开始急急忙忙地往市区拉西瓜了。而且有的农用车由于固定不牢固,为赶时间开的飞快,行驶一段路就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当第二个西瓜掉下来的时候,就有轿车司机就赶紧加油追上去告知农用车司机。平时在窄道路上或者是在车速高的路段如果有农用车挡在前面,早就有司机要按喇叭了,但是那天早上虽然大家都赶时间上班,但是大家都乖乖排在拉西瓜的农用车后面。可能是巧合,但是我觉得大家还是大家在照顾这些瓜农兄弟们的。
第二,瓜农晚上为了看西瓜,就露天睡在福利区,只铺一个凉席在地上。在西安最热的几天,最高气温都超过37摄氏度的那几天,瓜农连风扇都没有,脖子和背全都红遍了,汗流的就不用说了。说句不好听的,每个西瓜摊上总有一个赤裸着上身的男子,有力气还得看上去有胆量,对不对?一点不夸张。
第三,搬西瓜很费劲的,一个西瓜少则十几斤重,多的二三十斤的都有,每遇到一个买主,就要弯腰搬,如果卖过西瓜,就知道什么叫费劲了......西瓜不容易保存,好的让别人买了去,陈瓜烂瓜谁要吃?只好瓜农拿来自己解渴了。
最后,当我看到满脸皱纹的瓜农因为西瓜价贱,又都快烂在地里对着镜头着急地红了眼圈的时候,我觉得买一个西瓜真的可以当作是做一件善事了。